2025北京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开幕 打造看得见、摸得着、吃得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节 – 新京报

10月17日,2025北京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将在北京副中心开幕,吸引来自五大洲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传承人及近万件展品,持续至21日。 2025年北京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开幕式。新京报记者 王志成 摄 展览展出了格鲁吉亚纺织品和匈牙利面具。本届非遗周将打造一个连接中外的非遗节,通过开幕式、非遗国际展示、非遗对话、非遗市场四大板块来感受和体验。国际非遗博览会上文明对话“非遗手工艺,生活方式更新”,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举行。 “国际美容美容工艺品展”上,马来西亚传统服饰“库巴雅”在灯光下熠熠生辉,每一件作品都讲述着东南亚女性的生活美学故事。格鲁吉亚纺织品是根据古代壁画修复而成的,其图案包括来自高加索山脉的习俗代码。由匈牙利工匠打造的Busomasques色彩浓烈、造型夸张,传达了一种古老的御寒仪式。墨西哥木雕艺术家用细腻的刀法再现来自美洲的动物……“生命无极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汇集了北京、港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景泰蓝、京绣等“燕京八绝”,展现了燕京五绝的魅力。 工艺传承。古琴、茶道等“艺术”交流通过现场表演体现东方美学,实现“推陈出新”的现代转型,而澳门纪念品和香港虚拟非物质文化导览则体现了文明对话和数字技术增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形态。贵州歌曲与格鲁吉亚复调音乐同台表演。 “生命在非遗绽放”汇聚了多个项目,包括人类非遗代表作品和各国传统音乐舞蹈表演,以“风、雅、颂”为主题。在“风与和声”章节中,康昆曲与中国贵州省的离子歌曲和格鲁吉亚复调歌曲同台表演。唐优美、旋律优美的多声部歌曲与雄伟而广阔的格鲁吉亚复调音乐相协调。两种来自不同文明的多声部歌唱形式在舞台上交织,创造了一场城市之间的对话跨越山脉和海洋的村庄。形式。侗族民歌和格鲁吉亚复调歌曲将同台表演。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志成 在《雅绿》篇章中,表演者利用现代舞《绿》对名画《千里江山》进行了全新演绎。本次演出融合了对四大宝的研究、雕塑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将静态的山水艺术理念转化为动态的审美体验,实现了中国美学在现代的创造性转变。“我觉得这是一个与格鲁吉亚文化的继承人同台表演的独特机会。”复调说。 “我们不仅仅是表演者,更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使者。”侗族民歌传承人说道,“希望我们的歌曲能够越过大山,走向世界,被更多的人听到。”场景来自非遗花园市场 位于市绿心森林公园的非遗花园市场举办了土耳其烧烤活动。斯里兰卡红茶嘶嘶作响,阿根廷马黛茶在铜壶中滚滚。北京展区以“燕京八绝”为引领,串联“人间烟火”、“舌尖上的味道”、“文人雅致”、“民间艺术”四大区域。生活风景:从内联什的布鞋僧到鸡头坊的彩雕,从吴裕台的茶香到刘备珠的酱韵;端溪紫石的墨香、京溪皮影的神韵……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美味、有用、好玩”的东西。客人将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新京报记者王自成通州在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拍摄,展示花丝镶嵌、kites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的精湛优雅。河北以草雕、布糊画等民间工艺品为主,体现民间智慧和实用美。天津烟花、城关屯冬菜、金门菜公山等,传递着天津生活的智慧。洁白如玉的安徽宣纸、浙江东阳的竹编,将江南之美与竹丝的经纬融为一体……每件作品都是运河文化的生动再现。市场上,“非遗+品牌”的融合创新尤其引人注目。猎户座咖啡机器人成为市场“网红”,玉树科技机器人频繁互动。 10月17日下午,“非遗对话:共创生活”活动在北京市图书馆举行。这“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共存对话”活动在北京市图书馆举行,来自中国、意大利、匈牙利、格鲁吉亚等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传承人及国际组织代表齐聚一堂,就全球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可持续生态系统构建进行了深入对话。 “女儿画了一只兔子,我就回家研究了一下北京的民俗,这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绿心森林公园的一位妈妈带着孩子说道。在非遗市场,一名意大利游客举起刚买的一尊津巴布韦木像,笑着说:“我带走的不仅仅是一段记忆,而是一种可以触摸的文化。” “这次非遗周,我们不会搭建岗位,而是搭建平台。留下来的将是火,而不是热点。”郑方 成员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表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有必要的‘保护’,从被监控到被积极参与,这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的真正生命力。”新京报记者 编辑:詹胜杰、张树静 校对:李立军

推荐文章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