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杨菲菲)中国人民大学外交法治模式2.0公布、世界法制教育合作联盟发起成立……近日,在第四届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人工智能时代世界法治大会上,正式公布法学教育的大量成果。 21世纪世界百位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自2000年举办首届以来,2010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2020年又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总共邀请了来自五大洲800多名最具影响力的学术院长和法学家参加。今年会议的主题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法律状况”。除了近20个0位国际嘉宾,包括来自五大洲37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世界知名法学院院长、国际组织主任、专家学者,600余位中国大陆法学院院长和执业专家齐聚一堂,就人工智能与权利国家融合发展构建重要共识。 “人工智能不会消除法律职业,但会重塑它。”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在引发一系列全球治理问题。”论坛上,多位专家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全球法治”主题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理奥特鲁巴耶夫认为,人工智能正在进入法律领域,为世界各地的法律专业人士创造机遇和挑战。人工智能将重塑法律职业,而不是摧毁它。在富当然,律师需要获得新技能。您需要技术知识和法律推理技能。他们不仅必须了解法律,还必须了解数字时代的道德标准。新加坡国立大学前副校长、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斯里拉姆·拉马克里希纳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研发企业正在逐步进入“人工智能”开发领域,这将产生比当前人工智能更广泛的影响。因此,加强全球治理和引导十分必要且紧迫。中央社会主义研究院原党委书记、第一副院长吉林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将带来一系列全球治理问题,他说这是倒逼。我们要坚持“和而不同”尊重各国执政传统、发展阶段和文化特点,寻求“最大公约数”。在人工智能治理中,要通过制度对话弥合治理鸿沟,以权利保障提升技术,通过跨界融合培育法律人才,为人工智能法治化发展铺平道路。论坛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对外关系法模型2.0”正式启动。 2024年底,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作为全国性大学牵头首次大规模对外研发关系法治模型,收集了24个国家3万多条法律、超过4810亿字的法律文本数据、30万条法律指导数据、数千条手工标注的高质量涉外法治指导数据。外国统治的大尺度模型涉及的法律2.0全面升级,包括智能法律平台、智能法律助手、教育培训平台、法律文书翻译、涉外法律资讯、智能翻译助手六大子产品。将全面服务海外法律执业公司和部门,智慧支撑国内法学研究和教育,打造全球数据合作平台和智慧法律服务平台,标志着法学理论与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合的重大突破。此外,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等来自全球五大洲约30所著名法学院联合发起成立了“世界法学教育合作联盟”。 “世界法学教育合作联盟”倡导建立非正式、开放的国际学术合作机制通过全球法治常设会议、正规化学术网络、教育资源交流平台等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全球法学教育合作,共同推动构建文明对话新范式,培育未来法治创新者,探索共同法治框架。人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前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所正规高等法学院校。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机器”和“法学家的摇篮”被誉为“理科”,已培养了30万多名学生和各类法律人才。编辑:苗晨霞、审稿:李丽君